? 设计钢筋桁架叠合板时,桁架规格如何选择?
1、理论依据
桁架的基本构成和命名规则如下图所示。
桁架侧面 桁架断面
桁架设计高度是指桁架上弦筋上表皮到下弦筋下表皮的距离,桁架设计宽度是指桁架下弦筋左右侧表皮的距离。一般桁架规格命名为A80/A90/A100/B80/B90/B100等。其中A表示桁架上弦筋采用HRB400φ8的钢筋,B表示桁架上弦筋采用HRB400φ10的钢筋,后面的数字表示桁架高度,即H1。比如A80桁架表示桁架上弦筋采用HRB400 φ8,高度为80mm。
? A/B如何选择?
A/B分类是根据桁架上弦钢筋直径确定的。桁架上弦筋越粗,上弦筋抵抗失稳/屈服破坏的能力越强,能够抵抗弯矩的能力也越强。当桁架预制板短暂设计状态下,可以考虑提高桁架上弦筋钢筋直径的方式提高预制板抗弯能力。
此外,参考图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15G366-1中底板参数表的值,当板长不小于3720mm时,桁架采用B规格的桁架。当板长小于3720mm时,桁架采用A规格的桁架。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选择A/B时,需要综合考虑短暂设计状态计算和图集要求。
? 桁架高度如何确定?
1)工艺要求
桁架高度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楼板厚度、楼板顶部钢筋直径、楼板底部钢筋直径、桁架与底筋的相对关系、保护层厚度等因素。
排列1:
桁架高度 ≤ 楼板厚度 - 保护层厚度c*2 - 底筋钢筋直径d1 - 顶部钢筋直径d2
排列2:
桁架高度 ≤ 楼板厚度 - 保护层厚度c*2 - 底筋钢筋直径d1 - 底筋钢筋直径d1’- 顶部钢筋直径d2 - 底筋钢筋直径d2’
排列3:
桁架高度 ≤ 楼板厚度 - 保护层厚度c*2 - 顶部钢筋直径d2
2)规范要求
根据《钢筋桁架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 715-2020中第6.2.3条第二款规定,钢筋桁架下弦钢筋埋入桁架预制板的深度不应小于35mm,钢筋桁架上弦钢筋露出桁架预制板的高度不宜小于45mm。此规定综合考虑了桁架预制板受力、吊装、施工等因素。
设计中桁架高度的选择应结合规范要求,并综合考虑板受力、吊装、施工和生产工艺等因素。
2、设计方法
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桁架与底筋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位置关系、顶筋排布方法和规范要求选定桁架规格。最终在PKPM-PC提供多种桁架的位置、排布等模式中进行对应的选择即可。
其设计结果如下:
桁架&钢筋相对位置1
桁架&钢筋相对位置2
桁架&钢筋相对位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