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渠道的演变
毫无疑问,从传统媒体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
在大众传播视域中,“我们通常所指的传播渠道更为狭义,特指媒介组织传播内容或提供服务的专门通道”[[xiii]],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建立的传播渠道。
首先,传播渠道以媒介组织建设的物理渠道或发行方式。实际操作中,信息传输网络是传播渠道搭建的基础,大众传播时代,如电视网、通讯网等皆是物理网形态,通过这些固定的物理网,信息实现从媒介组织到达受众。传统媒体时代,公众要获取新闻资讯,就必须订购报纸、锁定广播频率、调到指定电视频道。
其次,与媒介的关系上,由于传播渠道的“稀缺性”而形成对信息内容的垄断,由此导致渠道两端连接的媒介组织和受众形成不对等的关系:一方面媒介组织掌握传播渠道,享有信息发布权力,在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受众必须使用媒介组织的渠道才能获取公共信息,这种依赖关系逐渐演变出“渠道即传播”的传播格局。
再者,渠道在传播形式上呈现单向线性传播。由于媒介自身特性,如电视、报纸、广播的单向传播属性,决定了信息一般从传者发出到达受众后即结束,受众无法与传者进行实时互动。
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的信道,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形成“渠道即传播”的“路径依赖”。同时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一种不对称关系,由此导致“‘此路是我修,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盈利模式”[[xiv]]传者往往只须考虑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而认为渠道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
2、互联网中的传播渠道
进入互联网空间,“传播渠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功能和作用不仅超出传送内容的范畴,甚至超越了信息通道的概念”[[xv]]。社会化传播涵盖大众传播,社交媒体替取大众媒体。“以美国为例,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发布报告显示,对于青年一代受众来说,Facebook是包括时政新闻在内最为核心的新闻来源,超过61%的青年群体是通过Facebook获取时政新闻,而排名第二的CNN则只有44%”[[xvi]]。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的局已被打破,它会导致什么呢?
首先传播渠道的“稀缺性”被互联网消解,互联网在虚拟空间里建立起分布式网络结构,网络上第一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而这些连接都可以形成传播渠道,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渠道的稀缺与垄断被稀释了。
其次在渠道选择和使用上,传者与受众权力趋于对等。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用户(受众)拥有更大的对渠道的自主使用权,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将用户的权力放大,用户可以跳过传统媒体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接收和发布(转发)新闻信息,由此建立用户自己的传播渠道。
其三,渠道功能属性超越了内容传播范畴。传统媒体时代,渠道只是内容传播的载体。而互联网语境下,传播渠道不仅接入内容还接入各种服务,从打车到网购再到支付等,其功能更多。显然互联网时代的渠道,传播不局限于内容,而强调社交和关系,“所有传播都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传播的关系层面传递着传播过程中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xvii]]。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原本电视机前的忠实观众,注意力逐渐从节目内容转移到手机应用上,手机抢红包、手机玩游戏等,这是用户的迁移,也是渠道的切换。在互联网语境下,渠道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它不仅是“信道”,还涉及连接方式与关系传播。
此时,不少学者都关注到传播渠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彭兰以博客为例分析“博客不仅是一种传播的渠道,更是一种具有复杂构成的社会”[[xviii]];严三九指出要遵循关系重建的逻辑延伸渠道[[xix]];喻国明指出“在互联网改变信息传播格局的今天,渠道的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xx]]。那么,当下传播渠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引发了这些变化?
三、渠道与用户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与其使用者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传受双方与渠道的关系是产生传播变异、传媒变革的根源,这种关系包括传者与渠道的关系、受众与渠道的关系以及渠道之间的关系。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中,用户与渠道的关系是核心关系,传者与渠道关系、渠道之间关系则建立在用户与渠道关系基础上。如何认识渠道与用户的关系?我们借用信息生态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构。
1989年,德国学者卡普罗提出“信息生态”概念。信息生态涉及的研究内容很丰富,而其中信息生态链理论有助于深入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系统。李美娣于1998年提出信息链的概念,认为“信息链是通过信息的流动使无数的信息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链条,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通道”[[xxi]]。娄策群综合各种研究,界定信息生态链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xxii]]应用信息生态理论来解释渠道与用户的关系,其意义有三:
1、强调不同信息主体关系密切
信息人是信息生态链中最核心的要素,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信息生态链的起点,传递者是维系信息生态链的中间环节,消费者是终点,但也很可能同时成为另一个信息生态链的起点。在这一理论中,信息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如果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变动,就会引起整个链条的失调,如果失去一方,则可能使链条处于瘫痪状态甚至解体。
大众传播视域下,传者与受众地位不平等,掌握渠道的传者往往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受众虽有选择和反馈的权力,但由于受制传者对渠道的垄断,只能被动接受,由此形成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状态。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传播环境,传者和受众(用户)的关系趋向平等。因此,信息生态链对信息人的无区别对待契合了当下的网络传播环境,传者与受众(用户)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密,而这种紧密的关系通过渠道维系。
2、强调信息流动和关系构建
信息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需要维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信息资源的流转。“信息资源流转即信息资源在信息人之间流动和转化,是维系信息人之间联系的纽带”[[xxiii]],节点间信息的流动和增值是信息生态链和谐运转的关键。
首先,信息资源的流转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在信息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很大。信息从信息生产者到信息消费者的过程中,除去生产者、传递者主导的正向信息流外,在此过程中信息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流也处于同样重要地位,也即信息资源的流转是循环、双向的,信息人处于动态互动之中。同时,信息生态链理论认为,“信息消费者并不一定就是信息流转的归宿,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个信息生态链的起点”[[xxiv]]。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渠道的平民化,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条信息,用户(信息消费者)接收到后再度转发,此时用户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或传递者,进而形成新的信息生态链。
其次,信息资源流转背后的是各种关系的连接和转换。通过这种流转,此前无关的信息人之间能建立联系,而已经有联系的信息人则通过这种行为增强相互间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流转是信息人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相互作用的纽带。大众传播视域下,由于用户无法利用渠道进行传播,信息往往从传者到达受众后即结束;而互联网时代,用户有了自己的传播渠道,当连接的其他用户数量足够时,也能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由此出现信息反馈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同时,用户自有的传播渠道更多是基于社交媒体构建,传播渠道已经超越传播内容的“信道”概念,让我们看到信息传播背后的关系传播,传播渠道的内涵也变得更为丰富。
3、强调信息人的连接方式
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由一定方式相互连接,进而通过这种连接实现信息资源流转。这种信息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就是相互间的沟通途径和信息流转渠道,与大众传播的“渠道”不同,信息人能否建立连接取决于连接方式。
与大众传播视域下简单的渠道与传者关系相比,互联网更强调渠道与用户(信息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信息人之间连接渠道的多少,对于信息流转效率也有影响,传统媒体的信息生态链节点之间只能依赖单一渠道进行连接,容易出现信息渠道拥堵或断裂的情况。能否实现更多种渠道和多样方式的连接(信息通路和连接方式)?互联网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大大提升了信息流动效率。
由此可见,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渠道有三个特点:第一,用户与渠道关系密切。第二,渠道与信息流动有关。第三,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应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人之间不再是单一的连接方式,而是多种连接方式的组合,即传播渠道不再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单一、独立的信道,而是不同渠道相互连接形成的集合概念。
四、传播渠道与传播路径
如何表述传播渠道中连接与组合的意思呢?或许传播路径可以拓展其内涵与外延。路径(path)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路径指的是从起点到重点的全程路由。在人文社科领域,路径的内涵更为丰富,既指涉道路、路线,也比喻办事的门路、办法,还可以指人的行径、世道等。前者可以视为狭义的渠道,也就是信道,后者可以视为广义的路径,它不仅包括信息传播的通道(信道),还包括信息与信息人的连接方式。
信道是信息科学学科的词汇,而传播学起源于信息科学。从香农-韦弗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等,其本质均是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理论模型,而信道则信源与信宿的连接者。在信息管理学科视角下,渠道偏向将信息看作一个能留下痕迹的点,而路径就是这个信息点在渠道中流通所留下的痕迹。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是狭义、具体的传播渠道,缺乏传播学的宏观、整体把握;其定义有助于描述具体信息的流通过程,却不易发掘整个生态系统中信息流通中相关者之间的联系。
在互联网语境下,引起传播渠道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受众地位的提升,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人的解放”[[xxv]],以“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成为主流趋势,使偏向被动接受的“受众”转为主动选择甚至主导传播的“用户”。基于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使得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关涉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涉及信息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
用户连接互联网拥有自主传播渠道后,信息接收和分享方式变得更为多样,信息发布在各个节点上延伸。大众传播中信息从传者到受众即完结的状态被改变,信息往往从一个节点出发,用户接收后或者向传者反馈,或者通过自己的传播渠道转发,甚至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发布。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已经不再由媒体完成,取而代之的是用户的网络社会关系所决定。
因此,“关系”对“渠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中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在社会学中这种网络叫社会网络,是网状的、差序格局的,由此建立于其上的渠道也由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线性转变为分布式网状结构,从而形成基于关系之上的“新渠道”。这种“新渠道”用“路径”(path)来表述恐怕更准确一些。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把信息传播看作信息扩散的过程和路径,可以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描述它。图一是阿迪达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我们看到这些传播路径形成了传播模式——各种传播树。显然,这里路径不仅指节点之间的连接,还呈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各种关系便形成各种连接方式。而简单的线性传播变成了复杂的结构分析。
由此可见,经典传播学中的渠道是孤立、静态的,甚至是具体的媒介形态,如把微信看作一个渠道,是基于互联网(媒介)的一种具体媒介形态。但本文所说的“路径”是指与用户紧密联系的、多样多变的传播渠道的集合,是一种动态、组合、连接的状态。
因此,在特定的传播语境下,强调渠道与用户密切联系,传播路径更能彰显传播中的关系,包括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与渠道的关系以及受众与受众的关系。其次,强调信息的流动,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考察整个传播过程。最后,强调传播路径由不同渠道组合,形成立体的、非线性的传播网络。
综上所述,有必要重新认识传播渠道,对此,笔者提出用“传播路径”这一概念解释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的过程、现象以及各种活动。这里所说的“路径”是广义的路径,它包括两部分:信息通道和连接方式。信道即狭义的路径,连接方式则体现渠道与用户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渠道,它就是由各节点的连接和连接方式构成的传播路径,它强调渠道与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构成。只有认识这样的传播路径,才能更好的解释各种传播现象、做好各种传播活动,才能更好的解构信息生态的各种传播模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网络传播力评估与研究》(项目编号16BXW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特聘教授;张子俊:南方日报记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本文刊于《现代视听》2019年07期
谭天的传播学研究:
欢迎能够讨论问题
的研究者加入本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