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解放桥,又被称为万国桥,象征着国际交流的桥梁。它北接老龙头火车站,南至紫竹林租界地,横跨海河。由于桥位于法租界入口,由法租界工部局主导建设,当时曾被称为法国桥。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正桥”。直至1949年解放后,正式定名为“解放桥”,并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桥是一座可竖转开启的全钢结构桥梁,始建于1927年,现已成为天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桥身全长约97米,桥面总宽19.5米。桥跨部分由三孔组成,两侧孔长均为24.232米,而中间则是长46.94米的可开启跨。
其开启跨采用芝加哥市施尔泽尔·威廉先生于1893年发明的双叶施尔泽尔式(Scherzer)立转式开启体系。该体系包括齿轮组、动轮、齿条、弧形梁、齿座梁及平衡块等组件。开启时,通过电机驱动末端齿轮齿条,使末端齿轮轴水平移动,形成扇形齿在固定齿形梁上滚动,从而实现开启动作。开启后不占用航道,最大开启角度可达约85°,提供42.7米的无限高通航空间。
自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该桥每年或隔年都会进行试开。然而,由于海河市区段不再需要通航巨轮,1970年起解放桥便停止了开启。从1927年到1984年,解放桥共经历了13次维修。但历经风雨侵蚀,钢梁已出现严重锈蚀,尤其在难以触及的角落和铆钉周围。开启部分的传动系统已失效,电力系统也严重老化。
进入新世纪,天津市启动了海河综合开发项目,旨在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带,满足观光游艇和车辆的通行需求。为此,解放桥需要进行系统的修复与加固,重焕生机。修复工作遵循“修复如旧”的原则,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根据海河综合开发规划,海河航道标准定为Ⅳ级。综合考虑过桥交通量和通行的船只规格(多为小型游船),采用了“小船自由通行、大船开启通行”的通航策略。